|
家谱堂号
|
发布时间:2011.11.05 新闻来源: 浏览次数: |
什么是堂号? 明清以来,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、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。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,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。堂号可分为两大类: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,如王氏“三槐堂”、赵氏“半部堂”等;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,如“世德堂”、“崇本堂”等。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,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,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。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,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,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。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、地域的限制,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。如“世德堂”,丁、王、李、吴、何、沈、邵、周、胡、秦、徐、陆、陈、孙、黄、曹、许、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,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,出现的重复率极高,但加以姓氏、籍等条件限制,就可缩小范围。 各堂的代表姓氏 “堂号”也叫“郡号”,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,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,后世深以源远流长,惧有所失,因此立“堂号”而为信。“堂号”究竟有多少,已难确知,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,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,二百六十七姓,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: 01、济阳堂:丁、卞、江、柯、却、陶、庾、蔡。后汉设济阴国,晋改济阳郡,在山东定陶县地。 02、西河堂:卜、林、卓、宰、靳。汉时的郡名,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,即山西离石县。 03、河南堂:于、山、方、毛、元、平、向、利、邱、俞、陆、褚、廉、种。今河南阳县。 04、东鲁堂:孔。孔子生于鲁,地因人而名,故叫东鲁。 05、雁门堂:文、田、童、农。战国时为赵地,汉为郡,地当山西旧代州,宁武以北及朔平、大同一带。 06、陇西堂:牛、辛、李、时、彭、董。秦郡名,地当甘肃旧兰州、巩昌、秦州诸府。 07、天水堂:尹、皮、艾、狄、桂、秦、庄、赵、严、上官。汉时郡名,在甘肃渭县境,即今伏羌地。 08、平阳堂:仇、汪、巫、来、常、凤、管、卫、欧、饶。三国魏郡名,在山西临汾县境。 09、吴兴堂:水、尤、沈、明、姚、施。三国吴郡名,今浙江省吴兴地。 10、太原堂:王、羊、祁、易、武、祝、宫、温、霍、阎、尉迟。太原、汾州二府及保德、平定、忻州各地。 11、高平堂:巴、范。汉时国名,今安徽省盱贻县境。 12、南阳堂:白、束、呼、姬、许、隆、叶、翟、韩、乐、邓。秦时郡名,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。 13、京兆堂:申、史、宋、别、冷、杜、车、宗、段、计、韦、晁、郜、浦、象、康、舒、雍、寿、酆、黎、皇、甫。汉三辅之一,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。 14、渤海堂:甘、封、高、欧阳。汉郡名,地领河北省河间、沧县、安次各地,南至山东吴棣境。 15、汝南堂:左、言、汝、周、南、殷、商、梅、廖、袁、蓝。汉郡名,地辖河南旧汝宁、陈州二府及安徽颖州府。 16、武陵堂:冉、华、龙、龚、顾。汉时郡名,今湖南省常德县地。 17、上党堂:樊、包、尚、连、鲍。秦时郡名,在山西东南部,今长子县境。 18、陈留堂:伊、阮、虞、谢。汉时郡名,晋为国,今河南陈留县,后移至开封。 19、上谷堂:成、侯、冠、荣。秦郡名,地辖保定、易州、宣化、顺天诸府,均在河北省。 20、沛国堂:朱。汉时设郡,后汉改国,在安徽宿县境。 21、晋阳堂:匡、唐、景。秦汉时县名,今山西太原地。 22、新安堂:古。三国吴郡名,在浙江省淳安县。 23、武威堂:石、安、贾。汉武帝时郡名,即甘肃省武威县地。 24、乐安堂:任。南朝宋郡名,隋癈,在山东广饶县。 25、冯翊堂:吉、雷。汉时郡名,为左冯翊辖地,即陜西大荔县地。 26、中山堂:仲、汤、蔺。春秋时国名,属北狄鲜虞国地,今河北省正定县境。 27、西平堂:池。东汉郡,今甘肃西宁县。 28、安定堂:伍、胡、席、梁、程。汉时郡名,在甘肃旧平凉、固原、泾州境。 29、东海堂:有、茅、徐。汉时置郡,地当山东兖州东南,江苏邳县以东。 30、河东堂:旅、薛、裴、储、聂。秦时郡名,即山西西夏县地。 31、下邳堂:阙。后汉时国名,即江苏邳县地。 32、延陵堂:吴。春秋时吴邑,季札受封延陵,今将苏武进县地。 33、庐江堂:河。汉时郡名,在安徽庐江县境。 34、北海堂:邢、郎。汉郡名,东汉改国,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。 35、平陵堂:孟。春秋时齐邑,今山东历城县境。 36、彭城堂:金、刘、钱。汉郡名,今江苏铜山县地。 37、清河堂:房、傅、张。汉时郡名,地当河北清河、故城、枣强、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、恩县、冠县、高唐、临清、武城一带。 38、东平堂:花。汉国名,即山东省东平县。 39、博陵堂:邵。晋国名,后改郡,今河北省安平县境。 40、山阳堂:岳。汉郡名,故城在河南修武县,曹丕篡汉,废献帝为山阳公。 41、荥阳堂:昌、潘、郑。战国时韩地,今河南省荥阳、成皋一带。 42、临海堂:屈。三国吴,分会稽东部置临海,在浙江省,旧称台州。 43、范阳堂:邹、简、燕。古郡名,即今河北省涿县地。 44、齐郡堂:查、晏、覃、富、谭。汉时郡名,后改为国,今山东临淄地。 45、高阳堂:纪、耿。汉时县名,今河北省高阳县地。 46、敦煌堂:洪。汉时郡名,今甘肃西部敦煌县。 47、魏郡堂:柏。春秋时国名,在山西芮城县境。 48、扶风堂:马、班、禄、万、鲁。隋时置郡名,今陜西省扶风、凤翔一带。 49、千乘堂:倪。汉时郡名,在山东地城、益都一带。 50、会稽堂:夏。秦郡名,地当江苏东部、浙江西部,即今绍兴。 51、河内堂:荀、司马。汉郡名,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,今武陵、沁阳一带。 52、广陵堂:贡、盛。汉国名,后改郡,今江苏都县地。 53、薛郡堂:海。秦时郡名,地辖山东西南部、江苏东北部。 54、河间堂:凌章詹。汉国名,后魏改郡,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。 55、南昌堂:涂。汉县名,在江西南昌地,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。 56、豫章堂:罗。汉郡名,在江西南昌县地。 57、颖川堂:陈、邬、赖、锺。秦郡名,地辖河南旧许州、陈州、汝宝、汝州诸府,盖指颖水流域。 58、护国堂:逢、边、戴、稽。春秋时陈焦邑,今安徽省亳县地。 59、余杭堂:隗。隋郡名,唐复为杭州,今浙江杭县。 60、汾阳堂:郭。汉地名,唐并入阳曲,在山西省,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,因而名传。 61、琅瑜堂:符、云、诸葛。秦郡名,地辖旧山东兖、音、沂、莱四府,后汉为国,在临沂县境。 62、广平堂:游、贺、谈。汉郡名,后改为国,今河北鸡泽县地。 63、江夏堂:费、黄。汉郡名,在湖北云梦境。 64、辽西堂:项。秦郡名,地辖永平、承德、朝阳、锦州、新民一带,在辽宁与河北间。 65、平原堂:东方。汉郡名,在山东旧武定、济南二府之西,及乐陵、长清一带,即平原县地。 66、顿邱堂:葛、司空。春秋卫邑,在河南省浚县。 67、弘农堂:杨。汉时郡名,在济南省灵宝县境。 68、百济堂:福。春秋时国名,在今朝鲜半岛。 69、内黄堂:骆。汉时县名,今河南省内黄县地。 70、江陵堂:熊。春秋时楚郢都,汉置县,宋改都,今湖北江陵地。 71、巨鹿堂:魏。秦郡名,晋为国,今河北巨鹿、宁晋一带。 72、兰陵堂:兰。晋时郡名,在山东峄县,南朝宋移昌卢,在滕县境。 73、解梁堂:关。春秋时晋邑,地领山西解县、临晋、虞乡诸地,后汉关羽,即解人也。 74、燕山堂:窦。辽时燕京,宋改燕山府,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。 75、武功堂:苏。汉郡名,在陜西郿县境,今设武功县。 76、始平堂:翁、冯、庞。晋郡名,三国魏改始平,在咸阳附近。 77、梁国堂:墨、桥。汉时梁国,后魏改郡,唐改宋州,在河南商丘县境。 78、济南堂:伏、宁。汉初置郡名,即今山东历城县境。 79、平昌堂:红、孟、管、离。三国魏置郡名,治安丘,在今山东安丘县地。 80、濮阳堂:爰。汉县名,后魏改郡,即古帝丘,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。 堂号的意义 堂号,本意是厅堂、居室的名称。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,往往数世同堂,或同一姓氏的支派、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、宅院之中,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。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,在其宗祠、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,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,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,区分族属、支派的标记,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、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,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。所以,堂号和郡望一样,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。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。 堂号,不仅仅是用在祠堂,还多用在族谱、店铺、书斋及厅堂、礼簿等处;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,如在斗、口袋、钱袋、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,以标明姓氏及族别。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,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。不仅汉族,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,如匈奴的呼延氏“太原堂”、回纥族的爱氏“西河堂”、蠕蠕族的苕氏“河内堂”等少数民族,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,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。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,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。 堂号,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,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,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,作为堂号,亦称“郡号”或总堂号。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,会有若干个郡号。如李姓郡(望)号有:陇西、赵郡、顿丘、渤海、中山、江夏、范阳、汉中、代北、鸡田、柳城等30余个;王氏有:太原、琅琊、京兆、元城、汲郡等地38个;张姓有清河、范阳、太原、京兆、南阳、中山、安定、河内等40余个。 狭义的堂号,也称自立堂号,在同一姓氏之间,除广义的郡望之外,往往以先世之德望、功业、科第、文字或祥瑞典故,自立堂号,其形式多种多样,五花八门,不胜枚举,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,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,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、整理、研究的资料宝库。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。在每个家族中,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,所以,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,并给它取一个堂号,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,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,记起祖先的功德。 俗话说,树大分杈。随着生命的传递、繁衍,家族就会不断扩大。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,另开基业,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。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,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,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。于是,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。因此,象族谱有总谱、支谱一样,祠堂也就有总祠、支祠、分祠之分,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。 历来每个姓氏、每个宗族、每个家族,都有自己的堂号。堂号的历史悠久,应用广泛,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。 从功能上说,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、区分宗派,劝善惩恶,教育族人。如果说,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,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。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,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。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,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,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。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,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,一直在不断的增加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,在传统宗法社会中,它对于敦宗睦族,弘扬孝道,启迪后人,催人向上,维护家庭、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,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,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,就是成了文物,因此,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,但是,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。 近年来,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,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,族谱被续修,因此,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。不过,今天的堂号,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,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、缅怀先祖、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。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、凝聚力,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,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。
|
|
|
|
|
|
|
| 杨震过洞庭湖 洞庭湖纵横800里,传说常有河神水妖作怪。有一句古谚:“斗米过洞庭,石米也是过洞庭… 2014-05-04 |
| 独拳者 独权也 杨坚为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。传说他的母亲吕氏在生他的前夜,曾梦见腹内苍龙盘… 2013-05-06 |
| 程门立雪 成语“程门立雪”,今用来比喻学生尊师重道的执着与专一,其典源出于宋代杨时的一段… 2013-05-06 |
|
|
|